他带回100株云南洱源的海菜花苗,种在交大
下午两点,白发苍苍的孔海南背着单肩包,带着100株海菜花苗,风尘仆仆从大理回到上海。翌日清晨,走过古朴大气的回廊,穿过曲径通幽的小道,这些来自滇西的海菜花苗,将安种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苏园里。
3月9日上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菜花种植暨“守护海菜花”劳动教育启动仪式在微波轻漾的湖面旁进行。这片景观传递着交大“治水人”的故事和精神,象征着跨越山海的沪滇情谊,也是交大科技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见证。
▲ 交大闵行校区南苏园海菜花种植现场
“海菜花白菜花,忒爱洗澡的小黄花,青青的水不带泥还不带沙,滇池到处都是海菜的家。”正如童谣所唱,海菜花生长在滇西一带。最为特别的是,海菜花尤其要求水体干净,被称为“水质试金石”。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需达到三类水质才能开花。
▲ 孔海南教授讲述洱海治理故事
在云南大理洱海,由于水体污染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海菜花一度难觅踪迹。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讲席教授,孔海南最多的时间是扎根在距离上海2300多公里外的大理洱海。1987年开始关注洱海,孔海南投入30年的时间来重现那一汪澄澈透明的碧水。
依靠多年的实践经验,孔海南带领团队打响“洱海保卫战”,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海菜花重现洱海。随着水质逐渐恢复,海菜花不仅回到了洱海,还成为百姓增加收入的“致富菜”。
▲ 孔海南手中来自滇西的海菜花苗
一趟趟飞驰的列车,一瓶瓶河湖的水样,一道道山川河脊,一幕幕树鸦斜阳,都是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让这朵洁白的海菜花在银苍玉洱畔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如今,这堂课跨越2300公里,搬到了交大校园的种植现场,成为了一堂扎根专业、深入学科的专业课,一堂映照建设美丽中国初心的劳动教育课,一堂极具特色、“五育”共美的大思政课。
“团队师生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用自己实测的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南苏园一池春水旁,孔海南再次与青年学子讲述洱海治理历程,回忆起海菜花时隔30余年重现洱海的场景。“看到海菜花重新绽放,就意味着洱海恢复了。”
▲ 孔海南为青年学子介绍“水质风向标”海菜花
现场聆听授课的,是交大海菜花养护小分队的青年学子。环境学院青年学子自发成立了这支海菜花种植养护志愿团队,誓要发挥专业所长悉心培育,让海菜花在交大持续盛开。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师生将海菜花苗种入池中。南苏园池水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圣兵团队将黄浦江水处理后引入,团队也将主要保障海菜花生长的水质条件。
▲ 专业技术人员为师生展示海菜花种植要点
洱海保护能不能一直延续下去?这曾一直是孔海南最关切的问题。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洱海治理队伍逐渐壮大,干事创业平台更加广阔,如今洱海保护已有三代人的传承。而这支年轻的青年学子海菜花守护队,也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生生不息的奋斗薪火。
听闻孔海南要将海菜花种植在交大校园内,环境学院大三学子居马布比·依沙克尤为兴奋,立即加入到了海菜花养护小分队。“我们要努力让海菜花在交大苏南园绽放整个夏日,让海菜花成为交大的‘常驻嘉宾’。”
“初入环境学院就听闻洱海生态保护战,‘老人与海’的故事像是埋在我心中的种子,引领着我要为环境事业贡献力量!”亲手将海菜花苗种入池水中,养护小分队队长、环境学院大三学子王钰婷心潮澎湃。“做海菜花的守护者,我们在行动!”
▲ 养护小分队队长、环境学院大三学子王钰婷(左三)
▲ 苗馨宸回到家乡云南开展实践(左一)
养护小分队成员苗馨宸正是来自云南的环境学子,她曾追随孔海南脚步,从上海回到云南,去往一线学习洱海治理。“从洱海回到交大,我进入洱海保护团队,研究湖泊水质自净化,现在我也参与到海菜花养护团队,希望在孔老师的指导下,和大家一起守护花开,让交大和云南的情谊在南苏园绽放。”
▲ 实践团师生奔赴云南学习洱海治理
▲ 孔海南在交大“微型洱海”旁给青年学子讲授洱海治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胡薇薇表示,孔海南教授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令人敬佩与感动,真正诠释了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老人与海”的故事,将引领更多交大学子,将青春热血挥洒在最需要的地方。
▲ 王欣泽与团队学生在洱海进行水质样品采集
江水奔流不息,沪滇情谊深长。科学治湖使洱海重现一泓清水。美丽的海菜花,见证了洱海的水质变迁,更见证了一代代交大“治水人”的辛勤耕耘。
▲ 交大“第二代”洱海守护者王欣泽
2019年11月,孔海南捐出毕生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中国水环境集团捐资200万元汇入基金。交大“第二代”洱海守护者王欣泽接力前行,每年在洱海工作300天以上,成为“大理最美环保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推荐阅读
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